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观后感> 正文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12篇

文轩文档网 发表于2022-04-22 19:56:11 本文已影响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12篇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1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2020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对于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奋斗在“2020”这一收官之年,全党要继续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追梦“全面小康”,坚信只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实干奋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一定会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起点。为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每两个字都是对经济工作的具体要求,2020年的所有奋斗都应聚焦于这些要求。同时,还应切实把握“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持续发力。继续主动把握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坚持从国情出发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建设美丽中国。

  全面建成小康,“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而“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目前,由于各区域各方面的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总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2020年,我们不仅要在经济总量和速度上完成目标,还要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要激发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精神,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着力补齐短板,达到覆盖领域、覆盖人口、覆盖区域的“全面”,才算实现了“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普遍惠及、城乡区域共同繁荣的“全面”小康。

  2020年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与2000年已经达到的总体小康水平相比,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面对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更需全党同志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有力的措施去追寻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才能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2

  五集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第三集《民生福祉》今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八点档继续播出。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夯实民生之基。建立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保体系、破解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就业难题、完成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安居工程建设、创建了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等,今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世界领先的基础建设为改善民生开拓出崭新的空间。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在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路上应当保持迈平坎坷的决心、翻越山岭的恒心、勇攀高峰的雄心,在新时代一路高歌猛进!

  迈平,立足于“补短板”的坎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基层公务员要权衡地区、城乡、人群等因素,集中力量关注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组织社会捐助公益活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脱贫”的绝对标准方面,要努力挖掘本地区的网络销售、文化特色、农业资源、创新产品等方面,在读懂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善于打破常规思路落实扶贫开放政策,通过多途径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治理”的相对标准方面,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设备、技术、人员等还未跟上,要积极向上级汇报,多提思路、多做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并持续改善的长远打算。

  翻越,置身于“提质量”的山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不断深化,必须步步为营。“把握好关注民生和增进福祉的提升”,基层公务员要紧紧围绕改善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多问、多听、多想、多行,领会上级的惠民政策,认真解读并极力执行,为打造充满生机、秩序和谐、其乐融融的幸福格局贡献力量。“把握好城乡融合和产业平衡的提升”,把城乡融合发展议题作为重要课题研究,着力分析城市发展的症结和乡村发展的短板,将“如何把城市与乡村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作为目标,加大对“乡村设施建设”“乡村引进人才”“乡村产业创新”“乡村形象设计”等方面深入考学;把产业平衡发展议题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加强研究产业发展的短处和企业升级的困难,将“如何把产业与城乡协调平衡、产能升级”作为目的,持续对“产业集中优势”“产业整合资源”“产业协调治理”“产业促进升级”等方面深入思考。

  勇攀,放眼于“走千里”的雄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一以贯之。“把握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基层公务员要充分发挥“绿叶精神”,是党员身份的要彰显先锋带头作用,将自身理想与工作目标结合贯彻,做好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乐在其中,以工作为乐。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燃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把握好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的统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公务员要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目标,全心全意配合组织、一心一意服务人民,并立足长远,放眼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乃至为更加长远的、可持续的人类发展议题而作久远谋划,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竭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4

  “贫穷从来不是社会主义”,拨开历史的浮云,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弊民穷,经历了艰辛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一书就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这些讲话处处体现着习总书记的政治智慧与爱民情怀,充满着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思考,这些论述高屋建瓴,为我们基层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体”。习近平总书记的此番讲话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真真切切保证所有人民的获得感。我工作挂职的单位是安徽合肥包河区南淝河镇卫乡村,身为合肥主城区最大的城中村落,淝河镇的的发展与合肥的发展息息相关。受惠于合肥“大建设”的轰轰烈烈开展,淝河镇承接起合肥混凝土产业转移的使命,为合肥的大建设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淝河镇也曾跃居“合肥市十强镇”,经济的发展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等收入人群大量涌现。然而,产业业态的“畸形”和发展不规范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淝河镇人民生活的常态,我所处的卫乡村便是混凝土搅拌站、垃圾收容站集聚地,是坊间有名的“垃圾村”“灰尘村”。一味发展经济带来的是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下跌,人居环境改善迫在眉睫。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7年,淝河镇启动了片区综合改造工程,实行“整片拆迁、分区推进”模式,这两年,淝河镇陆续关停、搬迁镇域内的混凝土企业和砂石货场,优化产业结构,逐渐淘汰低端落后高污染的企业。同时持续治污增绿,按时完成污水改造工程,逐步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新建了11处绿化游园;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便民文化广场与商业中心、中小学校等基础设施也在围绕回迁小区逐步配置。淝河镇人民的生活面貌自此将为之一新,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地也回应了民众所盼。然而,有改革就会有牺牲,淝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工程使得部分农民失地失业,流离失所,失去赖以生活的屏靠。

  “扶贫必先识贫”,“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只有扶贫对象清楚了,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贫穷之因,家家不同,只有准确摸好底,才能做到帮扶心中有数。卫乡村村民卫艾胜2018年1月份做了肝移植手术,前前后后花费了家里近100余万元的积蓄还负债累累,手术之后,还需要继续靠药物保养,村里了解到他的情况之后,为其申请了“救急难”救助,通过信息统计周报表上报给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之后先为其建档立卡办理了低保,并通过医疗救助为他报销了几十万元后续的医疗费用。除却片区改造造成的部分群众流离失所外,卫乡村存在像卫艾胜一样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收入微薄、甚至“返贫”的群众。现在卫乡村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帮扶救助体系,村里配备三个专职社保工作人员,核查村民基本生活状况,及时将贫困群众建档立卡纳入相应的保障系统。此外还抽调村中志愿组织,集中力量逐户开展摸底排查,主动发现符合民生救助供养条件的困难群众,准确把握城市贫困人口的总量、结构、动态,做到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要精准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卫乡村民政工作人员在严格吃透、梳理政策的基础上,强化政策对接,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救助措施,最大程度地给予城市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在拆迁安置方面,专项资金专项审核,做到征迁四个项目安置费全部到位,对于一些特困群众面临找房难、搬迁难的局面,为年满75周岁或重病重残人员申请公租房,并安排工作人员帮忙搬家安置,解决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在救助方面,持之以恒做好贫困人口的识别上报、针对不同的致贫因素为其申报养老抚恤金、生活补贴、医疗救助金、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等,积极推进“救急难”工作,及时救助因遭遇突发情况而陷入生存困境的群众。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卫乡村积极响应镇政府做好村民就业服务工作,镇政府利用国家级职业指导师工作室为征迁群众进行全方位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分门别类对困难群众进行就业帮扶。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残联组织残疾人参加插花、服装裁剪、栽培技术、法律知识、美甲等培训班,使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基础。对困难职工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并举办多场被征地农民专场招聘会,累计解决610人就业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使命愈发艰巨,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坚定信心,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理清思路,真抓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兑现“全民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盛夏的合肥,草木葱翠,淝河片区改造工程正有条不紊的展开,卫乡村的人民也逐步度过了刚拆迁之时的茫然无措,人们安居乐业,正在为幸福生活而奔忙,一个城中村奔小康的图卷正徐徐展开。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5

  《人民的小康》是什么?“是丰收里被硕果映红的脸庞,是亿万人那从此挺起的胸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制的五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于8月2日起晚8点已于CCTV-1综合频道播出。

  该片由《一诺千钧》《脱贫攻坚》《民生福祉》《美好生活》《关键一步》五个篇章组成,将深刻阐释人民的小康“是什么、为什么”的丰富内涵。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出发,可以看到,《人民的小康》正结合先进的影像制作技术,将历史进程与人民生活细节一一描绘,在建党百年之际,奏响着动人的幸福时代之歌。

  以技绘实呈现时代之盛

  《人民的小康》中,技术与技艺的双重把控,将时代之盛完美呈现。技术层面在于其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技术思维体现在其对于丰富物料的可视化呈现上。比如《一诺千钧》这一篇章中,在黑白报纸这一物料上,加以新的烫金立体文字进行重点凸显;《美好生活》篇章中,也将对于各类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可视化呈现,让小康生活建设成果清晰立体起来。

  技术应用则更为直观,《人民的小康》中影像色彩修复、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使得专题内容更加详实。《一诺千钧》中对于历史影像资料进行色彩修复,让具有年代感的黑白影像,在新时期焕发出绚丽的光芒。这一呈现方式拉近了历史资料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观众能够更加生动地了解事实,“走进”现实场景并产生共鸣。同时,在纪录片中,大量的航拍取景、虚拟建模,直观呈现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当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生活的前后变化不加修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人民的小康是什么、怎么建成的便不言而喻。

  《人民的小康》在丰富的色彩、光影和运镜之中,展现了团队优秀的影视制作技艺,其对于后期审美的把握是一种恰如其分的真实的美感。正是出于技术和技艺的双重把控,《人民的小康》得以将盛大的小康图景真实、立体地展现于观众面前。

  以心融情回应人民之需

  《人民的小康》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在小康。在该片中,“技”的层面呈现了宏大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变迁,“心”的层面则在于量与质的结合,既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又注重细节的深入性。尽管该片相较于微纪录片时长较长,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命题背负着巨大的能量,在有限篇幅中呈现全面、全民是重点亦是难点。《人民的小康》通过选典型、建联系,将全国各地的同类事件进行串联,内容涉及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多个方面,通过丰富的内容展现全面小康建设成果,促使每个人都能从其中或多或少找到与自身相关联的内容,形成了与该片的强烈共情。

  与此同时,《人民的小康》注重描绘人民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具体人物故事或某一承载其精神的物质载体,例如:一个村子、一条路、一个人甚至一杯茶来叙述其背后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的历程。这种细节的呈现,以具象化的内容传达,让该片内容更具层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并非一味地宏大叙事,而是既有宏观又有微观的双重结合,让观众从微小之中感受时代发展与个人命运的深刻联系,更为真切地体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精神力量与生活之美。

  其实,笔者以为,《人民的小康》是具有互动性的人民所需的专题片。这里的互动性一方面体现在对人民需求的满足。《人民的小康》五个篇章的内容都聚焦于人民群众所重点关心的内容,包括脱贫攻坚、基本生存需求和发展权等内容,详细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共产党对人民每一个期盼的回应和满足,这是对历史中人民艰苦奋斗的回应。另一方面,《人民的小康》更是对当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肯定,通过直播带货、异地搬迁等新生活形式的展示,呈现更加丰富多样的人民生活图景。因此,《人民的小康》是在了解人民需求,回应人民期盼的基础上创作的纪录片,其互动性具有跨越时空维度的特性。

  因此,《人民的小康》以自身扎实的内容创作、优秀的后期制作以及成熟的团队运作,回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将“今日中国”“奋进中国”“明日中国”刻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上,也必定形成长久不散的时代回响。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6

  五集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第二集《脱贫攻坚》,8月3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八点档继续播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也是化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铸就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7

  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制的5集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分为《一诺千钧》《脱贫攻坚》《民生福祉》《美好生活》《关键一步》五个篇章,充分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擘画和重大部署,全方位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立体化反映老百姓的幸福小康生活和昂扬精神风貌。

  《诗经·大雅》里写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反映了古时候群众辛勤劳动、追求小康的美好希冀。岁月不居,时节长流,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筚路蓝缕,一路向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夙愿即将实现。

  回望脱贫的脚印,瞬间记录永恒,黄文秀、李夏、张小娟…….为代表的共产党员走近人民群众,走进田间地头、走向坎坝院落,绽放最美丽的青春,他们实干担当把初心写在祖国大好河山,他们牺牲奉献把使命扛在肩上融入血脉。高原丘壑、河川坝上、大山深处……不同的声音、缤纷的色彩、烟火的味道,共同唱响新时代的“山歌”。

  一个声音,千万群体——“党的光辉照我心”。那是“摆脱贫困”的千年祈愿,也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是“跟我上,我是党员”“我一定要修好通往山外的路”“群众不脱贫,我不走”的铿锵誓言,还有“不争气啊,最忙的时候住院……”的惋惜和自责。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却从来不缺牺牲和奉献。据不完全统计,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一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群己之力,共同发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声音,担起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千斤重担。

  三种色彩,万众一心——“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那是乡间小道、产业发展、为民办事的“党建红”,那是科技指导、依规行政、帮助群众的“服务蓝”,那也是创新作为、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为民橙”,红蓝橙汇聚成为五彩缤纷的世界,让脱贫攻坚的路上不再枯燥单调。脱贫大考的战场上,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筑起坚实堡垒,9000多万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冲锋在前。截至2020年底,“十三五”期间全国贫困人口“清零”,832个贫困县摘帽,为世界减贫做出了突出贡献。红色党旗指引方向,在服务群众的行动中收初心但使命,用一片炽热深情彰显人民情怀。

  五味陈杂,合力攻坚——“前进、前进、前进进”。那是青砖白瓦旁冉冉升起的炊烟,是脱贫攻坚路上的酸甜苦辣,是工作不被认可和理解的五味陈杂,也有取得收获时的喜极而泣。千万扶贫干部扶贫深入一线,用汗水绽放脱贫之花。仅2020年下半年,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正是他们用心、用情、用技无私奉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源源动力,在扶贫路上留下最深的足迹,任凭风吹雨打都不改初心本色。无数风雨兼程的日子,毅然走向脱贫攻坚前线,迈出了中国无阻向前的坚定步伐。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小康”之路。再唱“山歌”给党听,唱出我们的自信,唱出我们的力量,唱出奋进向前的精气神。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8

  近期,一部名为《人民的小康》的纪录片正在央视热播。这部专题片一开播,便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观看。通过片名,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部展现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纪录片。我们都知道,2020年,中国共产党又开创了历史上的一项伟业——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实现了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我们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也为我们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它由《一诺千钧》《脱贫攻坚》《民生福祉》《美好生活》《关键一步》五个篇章组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将它完成和实现。2020年,尽管有新冠疫情的肆虐,但是我们的承诺与任务没有丝毫的改变和打折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党,我们即使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也要实现和完成这个梦想。在《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中,将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脱贫攻坚进行了展示,这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正落实。只有让全体人民都迈进了小康社会,我们才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五集的纪录片中,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进行脱贫攻坚做了详实的记录,表达出了我们党接续奋斗、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这既是一部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也是一部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进行充分记录的好片子。

  《人民的小康》通过案例来呈现事实,详细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史实价值。它通过记录走访湖南花坛县十八洞村、河南光山县东岳村等贫困山区,将脱贫攻坚前后人民的生活进行对比展示来说明脱贫攻坚完成后人民生活的彻底改变。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要打赢这场仗不仅需要勇气、信心还需要有智慧。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的广大基层干部坚定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通过实施精准脱贫、驻村帮扶、逐步帮助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史实和案例都在这部纪录片中有详细的记载,这是广大基层干部任劳任怨、不畏艰险、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记录,这也充分展示出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在逐步的提升,这也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要跟党走的决心。

  在《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中,每一集中都能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全面小康而进行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纪录片,也让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认识到只要通过奋斗就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就能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这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终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现在,《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正在热播中,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共同感受和体会我们生活发生的翻天地覆变化吧!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9

  近期,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制的5集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开播以来获得社会关注。该片以具体事例为主体,以普通人物为主角,诠释“小康”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回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生动展示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读懂“人民的小康”的人民分量,向下一个奇迹再一次启航,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荣光。

  “人民的小康”来源于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追梦圆梦,个体命运始终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回首过往,亿万人民胼手胝足奋勇向前,才开辟了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之路,以勤劳、智慧和拼搏改变了我们国家的面貌。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人民”二字在心中,重如山岳。脱贫攻坚所攻克的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让我们知道每个人的付出都是推动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让我们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不断靠近,让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人民的小康”来源于牢牢植根人民。人民的小康,连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辉映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人民小康的背后是斗争、智慧、鲜血、汗水换来的历史变迁,迎来的生活蜕变。从甘愿“为着苏维埃流血”的方志敏,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从“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杨善洲,到“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的廖俊波;从“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的李保国,到“我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的黄文秀……一代代共产党人如“种子”一般,深深融入“土地”之中,扎根人民中间,守住人民的心。“人民的小康”字里行间都是梦想,书写追求幸福生活的历史主题。正是有无数心向党、心向国、心向民的奋斗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让“人民的小康”在一个个画面、一段段文字、一点点变化里,变得更加立体、刻骨铭心。

  “人民的小康”来源于不断造福人民。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民心所向,是人民幸福的集中体现。“人民的小康”,既需要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也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心为心,更需要在“全面”上下功夫,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赶考”的状态,瞄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痛点、堵点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想方设法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才能用心回答好不忘人民幸福使命这份民生“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奔向全民小康的康庄大道上,唯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枝一叶总关情”,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小康的无处不在,让幸福的道路越走越宽。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个宣告,是对新时代中国行进坐标最新的、明确的定位表述。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里程碑面前,回望走过的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小康社会是怎样全面建成的?它积累了什么样的理论和经验?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带来什么样的历史自信?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五集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是回答这些“历史之问”很有说服力的电视代表作。

  《人民的小康》用大量实地拍摄素材,配合权威准确的统计数据,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诠释“小康”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回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集中展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真实反映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骤和途径,生动展示广大干部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恢宏而细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画卷。

  打开这幅画卷,扑入人们眼帘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来由。第一集《一诺千钧》以高度凝炼的叙述,讲明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是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出发时便拥有的初心使命的重要内涵和庄严的历史承诺,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不断推进的历史行程。进入21世纪,中国的小康步伐越来越坚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兑现百年承诺的奋斗目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实,也越来越壮丽。

  接下来的四集《脱贫攻坚》、《民生福祉》、《美好生活》、《关键一步》,聚焦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克难的决胜壮举,这是全片叙述的重点内容。

  看完全片,感到有几个特点。

  主题鲜明,彰显小康是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小康,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小康,它一头连着每个家庭、每个中国人的小日子,一头连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此,全片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揭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片中围绕医疗服务的保障、就业机会的提供、居住条件的改善、养老事业的推动、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展开具体的采访和记录,体现小康社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切身关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创作者的采访和记录,具体到个体的命运、事件的细节。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达里雅布依乡经历易地搬迁的阿布都拉、江苏泗阳洪泽湖从“水上漂泊”到“洗脚上岸”的渔民袁刚和刘圆夫妇,通过他们前后生活状态的对比,直观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巨大变化。除了大量生动的细节,还配以宏观统计数据,增强了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说服力。比如,观众从片子里看到,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是1949年的648倍,是1978年的188倍;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底的39.8平方米;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960多万贫困群众搬进了新落成的266万多套的住房;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100%建制村实现直接通邮,等等。这样的统计数据,具有很强的史料和学术价值,从而把小康社会与人民的关系,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对标时代,反映新时代以来决胜全面小康的行动部署和奋斗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全片重点讲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奔波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先后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响脱贫攻坚战”等带有方向性、引领性的战略规划和部署,构筑起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

  片中围绕党中央的部署,详细讲述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艰难进程。河南光山的麻鸭、辽宁海城的南果梨、四川壤塘的唐卡、陕西富平的柿树等一连串的精准扶贫成果令人目不暇接、心有感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是全国人民艰苦卓绝努力奋斗的结果。为此,片中挖掘了一些有意义的数据。诸如,从2015年开始,中央层面有310个单位帮扶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的对象,覆盖全国所有的贫困村。全军部队定点帮扶4100个贫困村、92.4万贫困群众脱贫。截至2020年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12.7万家,精准帮扶13.91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7.32万个。

  领会实质,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的根本要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更不容易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覆盖的人口、领域、区域要全面。可见,“小康”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幸福感”指标。

  《人民的小康》抓准了这一要旨,用比较多的篇幅来诠释“全面小康”在幸福感提升上的“全面”。除了医疗服务、就业机会、居住条件、养老事业、水电路网基础设施这些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要,该片还用不小篇幅来反映人民发展权的实现,从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可持续的发展、更充实的文化生活、更高质量的教育、更一体化的城乡发展、更高的安全感等方面,来展现全面小康为人民带来的“高品质生活”。诸如甘肃古浪“八步沙”的治理、浙江安吉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山东长岛“养殖航母”的优质高量让渔民获得感满满,一个又一个生态治理带来经济收益的事例,充分说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是一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供给从数量追求转向品质提升,也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正在从“有没有、缺不缺”,转换到“好不好、精不精”。总之,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全面保障民生”,再到“高品质的生活”,全片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出来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真实模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的郑重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战略步骤。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在实现第二个百年承诺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依然不会辜负历史、辜负人民,因为中国共产党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11

  近期,一部名为《人民的小康》的纪录片正在央视热播。这部专题片一开播,便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观看。通过片名,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部展现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纪录片。我们都知道,2020年,中国共产党又开创了历史上的一项伟业——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实现了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我们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也为我们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它由《一诺千钧》《脱贫攻坚》《民生福祉》《美好生活》《关键一步》五个篇章组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将它完成和实现。2020年,尽管有新冠疫情的肆虐,但是我们的承诺与任务没有丝毫的改变和打折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党,我们即使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也要实现和完成这个梦想。在《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中,将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脱贫攻坚进行了展示,这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正落实。只有让全体人民都迈进了小康社会,我们才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五集的纪录片中,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进行脱贫攻坚做了详实的记录,表达出了我们党接续奋斗、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这既是一部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也是一部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进行充分记录的好片子。

  《人民的小康》通过案例来呈现事实,详细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史实价值。它通过记录走访湖南花坛县十八洞村、河南光山县东岳村等贫困山区,将脱贫攻坚前后人民的生活进行对比展示来说明脱贫攻坚完成后人民生活的彻底改变。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要打赢这场仗不仅需要勇气、信心还需要有智慧。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的广大基层干部坚定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通过实施精准脱贫、驻村帮扶、逐步帮助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史实和案例都在这部纪录片中有详细的记载,这是广大基层干部任劳任怨、不畏艰险、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记录,这也充分展示出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在逐步的提升,这也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要跟党走的决心。

  在《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中,每一集中都能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全面小康而进行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纪录片,也让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认识到只要通过奋斗就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就能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这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终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才能完成如此重大的伟业,也只有勤劳的中国人民才能创造出这个人间奇迹!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现在,《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正在热播中,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共同感受和体会我们生活发生的翻天地覆变化吧!

零容忍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篇12

  近期,5集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开播以来获得社会关注。该片以具体事例为主体,以普通人物为主角,诠释“小康”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回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生动展示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读懂“人民的小康”的人民分量,向下一个奇迹再一次启航,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荣光。

  “人民的小康”来源于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追梦圆梦,个体命运始终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回首过往,亿万人民胼手胝足奋勇向前,才开辟了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之路,以勤劳、智慧和拼搏改变了我们国家的面貌。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人民”二字在心中,重如山岳。脱贫攻坚所攻克的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让我们知道每个人的付出都是推动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让我们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不断靠近,让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人民的小康”来源于牢牢植根人民。人民的小康,连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辉映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人民小康的背后是斗争、智慧、鲜血、汗水换来的历史变迁,迎来的生活蜕变。从甘愿“为着苏维埃流血”的方志敏,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从“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杨善洲,到“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的廖俊波;从“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的李保国,到“我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的黄文秀……一代代共产党人如“种子”一般,深深融入“土地”之中,扎根人民中间,守住人民的心。“人民的小康”字里行间都是梦想,书写追求幸福生活的历史主题。正是有无数心向党、心向国、心向民的奋斗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让“人民的小康”在一个个画面、一段段文字、一点点变化里,变得更加立体、刻骨铭心。

  “人民的小康”来源于不断造福人民。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民心所向,是人民幸福的集中体现。“人民的小康”,既需要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也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心为心,更需要在“全面”上下功夫,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赶考”的状态,瞄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痛点、堵点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想方设法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才能用心回答好不忘人民幸福使命这份民生“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奔向全民小康的康庄大道上,唯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枝一叶总关情”,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小康的无处不在,让幸福的道路越走越宽。

推荐访问:观后感 小康 容忍 人民的小康观后感 《人民的小康》观后感 人民的小康社会观后感 观看人民的小康观后感心得 人民的小康路观后感 人民的小康观后感主要写什么内容 人民的小康观后感简短 观看人民的小康观后感